2020年10月6日 星期二

〈蒼藍一粟〉補遺

打開IAU寄來的電子郵件,才注意到「Pale Blue Dot」已經30年了。 NASA在1977年發射的兩艘太空船:航海家1號和2號(Voyager 1/2,或譯為「旅行家」「航行者」)堪稱是太陽系行星探測史上最成功的計畫。 2019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系外行星的發現和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研究,因為他們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看法; 時代雜誌選出了積極推動環保工作的瑞典少女為年度風雲人物(Person of the Year)。 配合國際天文聯合會的活動,本地的社群也頭一次參與為系外行星命名。 薩根博士(Carl Sagan, 1934-1996)當年主導的拍攝計畫和他饒富詩意的評論,於今看來,在科學與人文兩方面都歷久彌新。 薩根博士本人雖然沒能親眼看見系外行星研究成為當代顯學,地球環境變遷躍升為國際關切議題; 他所預見的未來願景仍是歷史濁流中的一盞明燈。 大咖的稿子邀不到,靈感來時自然有親自提筆的動力。 關於「Pale Blue Dot」一詞的起源,網路上只查到當年9月薩根博士在PARADE雜誌周日增刊上發表的短文。 手邊一時之間拿不到1994年的同名著作,無法進一步確認。6月記者會的幾篇報紙報導皆引述為「blue dot」。 查證多花了些時間,初稿在1月中完成,沒能趕上2月號的進度。 〈蒼藍一粟〉短評一篇刊登在《科學月刊》 603期(2020年3月),這裡提供 編輯前的原稿。 下圖是依據JPL的星曆程式計算1990年2月14日航海家1號與行星位置在黃道面上的投影 (PDF圖檔下載):
紅色星號代表太陽。 小黑圓點由內到外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大黑圓點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大致都在黃道平面附近,藍色虛線圓圈顯示行星和太陽的平均距離。 空心圓點是冥王星,距離黃道平面約7.9 au;倒三角形是太空船當時的位置,距離黃道平面約22 au。 (JPL星曆程式可參見維基百科條目關於 JPL Horizons On-Line Ephemeris System的簡短介紹與連結) 太空船遠離黃道的角度並不難估算。一般報導多引用30年前由地球(或接近太陽)觀測的角度,今天來看已經不合時宜。 倒是紐約時報採用了比較不同的觀點。 在國際天文聯合會百周年IAU 100:Under One Sky網頁可以找到不少和 Pale blue dot活動 相關的材料。 其中包括紐約時報針對阿波羅8號太空人拍攝「Earthrise」照片50周年的專訪, 對歷史事件有興趣的讀者肯定不會錯過。 柏林圍牆的諸多故事,猶如雷根總統在圍牆前演說留下的名言,彷彿昨日才鮮活上演,歷史並不一定要侷限在課堂裡。 這回病毒疫情所改變的世界,只能留待後人來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