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類星體五十年〉相關網址及參考資料

九月某天打開信箱,看到總編寄來的網址,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紀念五十年前發現類星體的研討會。科月要趕在今年刊出相關的文章,截稿時間有點緊迫,不好意思推給同事,就答應下來。手邊恰好也有些這方面的文獻,所以就花了點時間再深入研讀一番。〈類星體五十年〉一文就按照總編計畫在十月初完稿,刊登在《科學月刊》527期(2013 年11月)。由於文章的篇幅和性質,有些材料不方便列在參考文獻或註解中。編輯除了修改若干不清楚的文字、格式、圖說之外,也增加一小段在下對於「紅移」(redshift)的小小說明。如果您不挑剔,也可以看看全文編輯前的版本

加州理工學院在九月舉辦了 Fifty Years of Quasars 紀念研討會,網址www.astro.caltech.edu/q50/Home.html可以連接到演講的影片和內容。包括施密特教授本人回顧當年發現的經過、研究的時代背景、後續發展和最新的研究進展都包含其中。拙作有些內容也直接引用。丘宏義教授在《Physics Today》1964年五月號的文章,被維基百科引用。上網下載原文還可以看見丘教授半世紀前的英姿。身為編輯的諾貝爾獎得主錢卓在施密特教授文章頁尾所加的編註,也可以在1970年〈Space Distribution and Luminosity Functions of Quasars〉一文的開頭看見。搭配施密特教授演講回顧答覆聽眾提問,這段歷史又鮮活的呈現出來。在聆聽史丹佛大學 Roger Blandford 教授的演講時才發覺,今年恰好也是愛因斯坦方程式少數幾個重要解析解 Kerr solution 的五十周年!當年史瓦西在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後沒多久就寫下了球對稱的史瓦西解。可是描述更實際的旋轉時空和自轉黑洞的準確解,卻等了好幾十年才由紐西蘭數學家克爾解出來。這名字對於稍微接觸過黑洞研究的學子一定不會陌生。可惜五年前克爾來台參加研討會,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在下無意間從游輝樟教授那兒聽到消息,在東華大學留下了文中的那張照片。今年七月初,在德國舉辦了Kerr Conference,兩天的會議影片也可以上網觀賞。今天,活躍星系核的研究非常蓬勃,恐怕不是短短的紀念文章可以說清楚的。Beckmann 和 Shrader 最近有篇短文介紹一些活躍星系核研究中尚待解決的問題,〈The AGN phenomenon: open issues〉。拙文圖二「活躍星系核的標準模型」是參考該文附圖(Figure 1)重新繪製。細節的描述也可以參考他們兩位在2012年出版的《Active Galactic Nuclei》一書(由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出版,院裡可以閱讀電子書)第四章。Véron-Cetty 和 Véron 所編的活躍星系核目錄(第13版),可以從天文研究常用的資料庫CDS下載或連結。自然科學研究資源的開放和工程技術專利的獨佔性,可以由此看出差異。年輕學子在選擇未來志向時,或許也會考慮個性和工作特性之間是否相合。諾貝爾獎至今沒有頒給黑洞的研究或相關發現,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或許會有所改變。十二月中在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將舉辦一周的第27屆德州相對論天文物理研討會(The 27th Texas Symposium on Relativistic Astrophysics),以「jubilee」一詞來慶祝相對論天文物理五十周年。第一屆研討會正是在1963年的達拉斯,以「類星體與重力塌縮」(Quasistellar Sources and Gravitational Collapse)為主題,顯見類星體在當年就被視為重「大」的發現(這「大」的特性,正適合德州,即使當地那時只有相對論學者,沒有天文學家。參閱Schucking在研討會25周年時的回顧。),雖然相對論和宇宙學的相關研究早在廣義相對論誕生之初就存在。從會議規模和主題來看,不難想見這仍然會是未來熱門的研究課題。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天外天:人類和黑暗宇宙的故事》書評的補充說明及連結

在下的讀書報告〈心繫千古事,情縱天外天〉刊載於《科學月刊》519期(2013 年3月)。初稿大約在去年9月完成。有些材料不太適合寫在《天外天》書評裡面,這裡提供部分細節補充。
文中提到李傑信(李杰信)博士先前出版在《中国科技财富》雜誌中9篇同名的文章如下:
人的审判(上)2008/07期
人的审判(下)2008/08期
第一道光 2008/12期?
黑暗的宇宙 2009/01期
天外还有天外天 2009/03期
天尺 2009/05期
瓶装太阳 2009/07期
撞月 2009/11期
从“许昌人”说起(一)2009/13期
从“许昌人”说起(二)2009/15期
黑洞(上) 2009/17期
黑洞(下)2009/19期
期數和月份可能有點混淆,出刊日期好像不是很正常。有些時候似乎是半月刊,例如2009年,但2008年似乎又不是。不過,搜尋作者及標題應該都可以找到文章。原先找到的原始期刊網址已經失效,稍後有更確切的資訊會再更新。
另外,白矮星的電子簡併壓力是量子力學的效應,和古典電磁學的靜電力有所不同,一般教科書或科普書都會介紹。初稿完成後才聽說美國太空總署NASA已經退出了雷射重力波太空干涉儀LISA的太空實驗計畫,由歐洲太空總署ESA獨挑大樑。金融風暴下的LISA計畫和其他科學研究顯然面臨相當多的困境。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雷達測距與月球雷射測距〉參考文獻

短文一篇〈雷達測距與月球雷射測距〉隨《天聞季報》2012年冬季號(量天尺專刊)出版。 讀者可能會感興趣的參考文獻大致如下:
  1. Kovalevsky, J., Modern Astrometry, 2nd Ed., Springer, Berlin, New York, 2002
  2. Victor, W. K. & Stevens, R., 1961, “Exploration of Venus by Radar”, Science, 134, 46 (doi:10.1126/science.134.3471.46)
  3. Pettengill, G. H. & Shapiro, I. I., 1965, “Radar Astronomy”,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3, 377 (doi:10.1146/annurev.aa.03.090165.002113)
  4. IAU官網 http://www.iau.org, (Resolutions adopted at the General Assemblies,請參閱2012年的Resolution B2)